近期,各家上市金融公司陆续披露了2024年业绩报告。归母净利润是衡量上市公司盈利能力的关键财务指标。银行方面,以6家国有大型商业银行为例,中国工商银行、中国建设银行、中国农业银行、中国银行、交通银行、中国邮政储蓄银行2024年归母净利润分别为3658.63亿元、3355.77亿元、2820.83亿元、2378.41亿元、935.86亿元、864.79亿元,同比分别增长0.51%、0.88%、4.72%、2.56%、0.93%、0.24%。
图片来源于网络,如有侵权,请联系删除
保险公司方面,以五大上市险企为例,中国平安保险(集团)股份有限公司、中国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、中国太平洋保险(集团)股份有限公司、中国人民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、新华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2024年归母净利润分别为1266.07亿元、1069.35亿元、449.6亿元、428.69亿元、262.29亿元,较上年分别增长47.8%、108.9%、64.9%、88.2%、201.1%。
总体来看,大多数公司整体营业收入、净利润保持稳健增长,净息差、不良贷款率、偿付能力充足率等指标向好,质量、规模、效益实现了均衡发展。
业绩增势良好
净息差是商业银行综合平衡让利实体经济、自身稳健增长、商业可持续等多目标后的结果。作为核心盈利能力指标之一,银行业净息差在2024年延续了收窄趋势。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数据显示,2024年末商业银行净息差为1.52%,比上年末下降17个基点。截至2024年业绩报告期末,6家国有大型商业银行净息差均不足2%。具体来看,邮储银行1.87%、建设银行1.51%、工商银行1.42%、农业银行1.42%、中国银行1.4%、交通银行1.27%。
“我们相信随着经济的逐步回升向好,银行业的净息差也将逐步企稳。”中国农业银行董事会秘书刘清在业绩发布会上分析,从宏观层面来看,经济发展长期向好的支撑条件和基本趋势没有变,但外部环境带来的不利影响加深,国内需求不足、风险隐患较多等困难挑战仍然存在,商业银行业务经营面临一定挑战,预计2025年银行业净息差仍将承压。从净息差变动来看,一是考虑2024年存量房贷利率调整和LPR下调,受重定价因素影响,贷款收息率仍面临下行压力,将推动资产端收息率继续下行;二是存款利率市场化调整机制效能持续释放,存款付息率仍有下行空间,加之同业负债成本下降,有望进一步推动负债端付息成本下降。
中国工商银行行长刘珺在业绩发布会上表示,负债管理永远是大型商业银行管理必须要解答的一道难题,如果不能有效地控制负债成本,会在一定程度上使信用曲线下沉,那么就会承担一些高风险的信贷业务。如果这样的业务成为资产负债表中占比相当一部分的业务组成部分,那么对整体质效就会产生重大影响。
此外,据多家上市险企分析,2024年归母净利润的大幅提升,很大程度上是受资本市场回暖推动投资收益提升的带动。截至2024年12月31日,中国人保、中国人寿、中国平安、中国太保、新华保险投资资产分别为1.64万亿元、6.61万亿元、5.73万亿元、2.73万亿元、1.63万亿元。
具体来看,2024年,中国人保实现净投资收益573.18亿元、总投资收益821.63亿元,净投资收益率为3.9%、总投资收益率为5.6%;中国人寿实现净投资收益1956.74亿元、总投资收益3082.51亿元,净投资收益率为3.47%、总投资收益率为5.5%;中国平安实现净投资收益1754.2亿元、总投资收益2064.25亿元,净投资收益率为3.8%、综合投资收益率为5.8%;中国太保实现净投资收益827.99亿元、总投资收益1203.94亿元,净投资收益率为3.8%、总投资收益率为5.6%;新华保险实现净投资收益452.83亿元、总投资收益796.87亿元,净投资收益率为3.2%、总投资收益率为5.8%。
中国人寿副总裁兼董事会秘书刘晖在业绩发布会上表示,2024年的投资业绩比上一年提升了3个百分点,创近年来新高。中国人寿通过股票、公募基金、私募证券基金等多种形式提升权益配置组合,权益配置规模近年来一直在增长,2024年全年净加仓超过1000亿元,权益投资收益取得了很好的增长,实现了提升收益与支持资本市场发展的双赢。
展望2025年,多家上市险企高管在业绩发布会上表示,将增加权益资产配置,积极响应国家政策,推动长期股票投资试点落地。
分红保持稳健
在各家上市金融公司亮眼的业绩表现下,市场对其分红情况也十分关注。在净利润增速放缓的背景下,国有大型商业银行仍以高分红传递着经营信心。
工商银行2024年中期及末期派发现金股息合计每10股人民币3.08元(含税),总派息额约人民币1097.73亿元;建设银行2024年全年现金股息为每股人民币0.403元(含税),全年现金股息总额1007.54亿元;农业银行在中期分红基础上,再向全体股东每10股普通股派发现金股利人民币1.255元(含税),两次合计每10股派息2.419元,派息总额846.61亿元;中国银行连同中期股利在内的全年现金股利为每10股人民币2.424元(税前),全年拟合计分红713.6亿元(税前);交通银行2024年度向普通股股东共计分配现金股利人民币281.46亿元,占归属于母公司普通股股东净利润的32.68%;邮储银行2024年全年现金股利为每10股人民币2.616元(含税),合计派发现金股利259.41亿元(含税)。
股份制银行也有不错的分红表现。例如,中信银行2024年全年拟进行现金分红194.55亿元(含中期),分红比例进一步提高至30.5%。“近几年,中信银行的分红水平保持了稳步提升。去年我们积极响应国家号召,开展了中期分红,以实际行动不断提升投资者的获得感。基于长远的可持续发展,我行会综合考虑内外部因素,在2024年至2026年度,每年现金分红占归属本行普通股股东净利润的比例要力争保持在30%以上。”中信银行董事会秘书张青在业绩发布会上说。
与此同时,五大上市险企的分红水平均保持稳健。中国平安拟派发2024年全年股息每股现金2.55元,同比增长5%,基于归母营运利润计算的现金分红比例为37.9%,分红总额连续13年保持增长;中国人寿首次实施中期派息,连同拟派发的2024年末期现金股息,全年累计派息达183.72亿元;新华保险2024年合计拟派发现金股利78.93亿元,占归母净利润的比例超30%,总额同比增加近200%;中国人保2024年全年现金分红79.6亿元,同比增加10.6亿元;中国太保拟按每股1.08元(含税)进行现金股利分配,共计分配103.9亿元。
“公司分红政策是投资者和分析师关注的热点。我们将根据行业实践,不断优化新准则下分红政策和中期分红政策。积极研究制定以每股红利长期稳定增长为核心指引的分红政策,努力为投资者提供持续、稳定、可预期的投资回报。”中国人保总裁赵鹏在业绩发布会上说。
中国平安副总经理兼首席财务官付欣在业绩发布会上表示,相信未来分红的政策会保持稳定,与公司的营运利润挂钩,并且相信能够给股东提供比较好的回报。
资产质量提升
资产质量是金融机构的生命线。如果产生过多不良资产,哪怕其他方面经营情况良好,也会导致金融机构最终经营业绩不佳,甚至发生亏损。2024年,6家国有大型商业银行的资产质量整体稳健向好。除了邮储银行不良贷款率同比小幅上升以外,工商银行、建设银行、农业银行、中国银行、交通银行不良贷款率分别为1.34%、1.34%、1.30%、1.25%、1.31%,均较上年有所下降,显示出整体资产质量的提升。
尽管邮储银行2024年的不良贷款率有所上升,但其不良贷款率仅为0.9%,是6家国有大型商业银行中最低的。年报显示,按产品类型划分,截至2024年末,邮储银行个人贷款不良贷款率为1.28%,同比上升16个基点;公司类贷款不良贷款率为0.54%,同比下降1个基点。由此可见,个人贷款对不良贷款率形成了较为明显的拖累。
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副行长兼首席风险官姚红在业绩发布会上表示,2024年个人贷款不良率受宏观经济环境、房地产周期、农产品价格波动等因素共同影响。同时,个人及小微客户群体的抗风险能力总体偏弱,商业银行零售信贷资产质量波动幅度普遍有所加大。“资产质量的管控压力是存在的,但我们会一如既往地坚持战略定位,用好禀赋优势,充分发挥数字化风控作用,在新环境下保持风险收益的动态平衡。”姚红说。
“我们始终把防风险作为首要任务,过去一年突出抓好重点领域信用风险防范化解,夯实风险管理基础。展望今年,我们认为资产质量仍能保持平稳态势。”中国农业银行行长王志恒在业绩发布会上分析,从外部环境来看,我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趋势没有改变,为稳定资产质量提供了更加有利的外部环境。从自身管理来看,农行将继续围绕防风险促发展工作主线,把防风险放在前面,加大国家战略和经济转型升级等领域信贷支持力度,严把贷款准入关,持续优化信贷结构。
偿付能力充足率是保险公司风险管理的重要指标,直接反映了其资本充足状况和风险承受能力。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数据显示,2024年四季度末,保险业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为199.4%,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为139.1%。其中,财产险公司、人身险公司、再保险公司的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分别为238.5%、190.5%、254.2%;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分别为209.2%、123.8%、221.2%。
年报显示,截至报告期末,中国人保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225%,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281%;中国太保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182%,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256%;中国人寿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153.34%,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207.76%;中国平安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165.2%,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204.1%;新华保险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124.07%,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217.55%。